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醫院名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腫瘤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3月,是新中國成立最早的四所腫瘤醫院之一。中心是全國規模最大、學術力量最雄厚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于一體的腫瘤學基地之一,承擔國家腫瘤防治重任,在全國尤其是華南地區及港澳臺的腫瘤防治工作中發揮著龍頭作用,學科地位、綜合實力居全國領先水平。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是國家重點學科(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研究中心、腫瘤醫學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是廣東省癌癥中心、廣東省食管癌研究所的依托單位。主辦英文學術期刊 Cancer Communications(《癌癥》雜志),多次入選"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和"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4年被SCI收錄,目前影響因子10.392(JCR 2020),在JCR 腫瘤學分類中位于Q1區,為國內腫瘤學領軍期刊。   中心以優秀的文化引才、聚才,凝聚高水平的醫教研隊伍,現有碩士生導師254名,博士生導師166名;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人才10名。   中心現設有越秀、黃埔兩個院區,實際開放病床數2118張(越秀院區1490張,黃埔院區628張),門、急診量118萬余人次,年住院量達13萬人次,醫療業務量居全國腫瘤專科醫院前列。醫療技術水平領先,擁有軟硬件條件亞洲一流的放射治療中心、開展多個專科手術機器人微創手術;1998年率先在全國推行腫瘤單病種首席專家負責制,組織制訂各大病種多學科綜合診療方案;近五年,逾60項來自臨床一線的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公認,被全球腫瘤診療標準與指南采用;為廣大腫瘤病患提供個體化、最優質的診療服務。   中心是國內培養高層次腫瘤學人才的搖籃之一,為全國尤其是廣東省培養了大批的優秀腫瘤專科人才,自1964年起衛生部委托開辦全國腫瘤臨床醫學進修班,已為全國培養了5000多名腫瘤專業技術人才,其中部分人才已成長為全國各地學術帶頭人及骨干。主編腫瘤學國家級規劃教材——《臨床腫瘤學》、《腫瘤學》。中心于1990年開始探索腫瘤專科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是廣東省為數不多的“老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自2014年9月獲批國家第一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以來,現擁有10個國家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業基地,為社會培育高素質、同質化優秀醫學人才。   中心作為我國較早建立的癌癥防治研究機構,發揮臨床與基礎緊密結合的優勢,科技影響力穩居"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腫瘤學)前兩位。先后獲得973計劃首席科學家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資助。2020年中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資助102項,資助金額達5154萬元,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預算經費912萬元。近年來共有87個項目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勵,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全國創新爭先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6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一等獎5項、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1項。在反映全球科研機構高水平論文產出的2020年度自然指數排行榜上,中心位居全球癌癥中心第七位。   中心建立高層次的國際合作伙伴網絡,成果豐碩:與全美腫瘤專科排名第一的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結為姊妹醫院,基于與我院的長期友好合作,該院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先后與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英國華威大學、澳大利亞皇家外科醫師學院、荷蘭Erasmus醫學中心等世界先進的癌癥防治及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聯系,共同開展多項國際合作項目。   中心通過優化管理體制,推進軟硬件建設,建成了就醫方便、流程合理、賓至如歸的花園式人文醫院;繼承"誠實、友愛、敬業、創新"的文化因子,形成愛院如家、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的優秀文化,多次榮獲中國醫療機構最佳雇主稱號。   中心現正積極推進天河院區的建設,期待以一流的設備、精湛的技術、優雅的環境、科學的流程為國內外腫瘤患者提供優質的人文醫療服務,早日建設成為世界頂尖腫瘤中心。 更新時間:2021.04.02...[詳細]
聯系電話

020-87343533

放號時間

醫院地址

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651號

醫生團隊
  • 龍浩[主任醫師]

    醫生擅長

    胸部腫瘤診斷、外科手術和綜合治療,尤其微創胸外科、胸腔鏡外科、胸壁重建等...詳情

    從業經歷
    龍浩 職務:胸科副主任,肺癌研究中心主任 職稱: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臨床醫學博士、肺癌外科首席專家 專長:微創胸外科、胸腔鏡,胸壁重建。擅長肺癌,食道癌、乳腺癌的綜合治療 主要簡介詳細介紹 主要學歷:   1984年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醫學系   2007年獲臨床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4年8月至1990年2月在湖南省腫瘤醫院胸外科工作,   1990年2月至今在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工作   2000年至2001年留學于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附屬Austin醫院,師從Peter Clarke教授,專攻普胸外科及胸腔鏡外科。   2002年8-9月進修于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師從Anthony Yim教授,學習胸腔鏡外科。   2004年4-6月進修于加拿大多倫多總醫院,學習肺移植。主持或參與了國家十五攻關、衛生部、科技部、省及大學的多項肺癌、乳腺癌及食管賁門癌研究課題。包括:、  1)863重大項目肺癌的分子分型和個體化診療分題:多中心肺癌診療和隨訪研究;   2)中山大學5010計劃:胸腔鏡、小切口及后外側切口開胸治療臨床早期NSCLC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   3)食管賁門癌術后靜脈全營養胰島素使用方法的隨機對照研究 (吳階平醫學基金);   4)早期乳腺癌規范化保乳綜合治療的臨床研究(國家十五攻關課題);   5)乳腺癌核基質雌激素受體與內分泌治療敏感性關系的研究(衛生部課題);   6)乳腺癌腋窩淋巴示蹤及前哨淋巴結活檢的研究(廣東省醫藥衛生科研基金)等;...詳情
  • 林鵬[主任醫師]

    醫生擅長

    胸部腫瘤診斷、外科手術和綜合治療,食管癌的分期改進和淋巴清掃規范化治療...詳情

    從業經歷
    林鵬,男,主任醫師,教授,科副主任,兼三區區長,碩士生導師,生于1964年,廣東省潮州市人。1981年入讀中山醫學院醫學系,1987年本科畢業,在中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防治中心胸科工作至今。1995年入讀中山醫科大學腫瘤學在職研究生,2000年獲臨床博士學位。 學術兼職: 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心胸外科分會委員 廣東省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食管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協作協會委員 主要學歷: 1981年入讀中山醫學院醫學系 1995年入讀中山醫科大學腫瘤學在職研究生,2000年獲腫瘤學臨床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7年至今在中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防治中心胸科工作 2002年赴美國M..D.Anderson Cancer Center 胸外科臨床進修半年 2003年:任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科三區區長、碩士生導師 2006年:任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科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食管癌、肺癌的手術治療和綜合治療,食管癌的分期改進和淋巴清掃規范化研究 承擔科研課題情況: 1、廣州越秀區腫瘤防治研究(國家九五攻關課題) 主要參加者 2、信號淋巴結與生物學指標確定食管癌淋巴清掃范圍的研究(省衛生廳 2000年課題) 3、188Re和PYM聯合導向治療食管癌研究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2002年) 4、臨床可疑I期病灶行肺切除者,蛋白組學診斷非小細胞肺癌的研究(2005年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 5、提高可切除胸段食管癌治療水平的前瞻性臨床研究(中山大學5010計劃項目) 獲獎情況: "食管癌外科系列研究"獲1998年廣東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詳情
  • 王思愚[主任醫師]

    醫生擅長

    胸部腫瘤診斷、外科手術和綜合治療,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詳情

    從業經歷
    王思愚,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擅長胸部腫瘤診斷、外科手術和綜合治療,尤其是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 學習工作經歷: 1982年~1988年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醫療系 1997年赴澳大利亞 皇家 Adelade 醫院進修 社會兼職: 中國抗癌學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學會臨床腫瘤協作協會委員 《中國肺癌雜志》常務編委 《循證醫學》《腫瘤學雜志》編委 《中國腫瘤臨床》《癌癥》特邀審稿 著作: 《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的理論與實踐》, 副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中國臨床腫瘤學教育專輯》,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 承擔科研課題: 1.中山醫大科研基金:樹突狀細胞介導淋巴細對非小細胞肺癌殺傷作用的研究 2.廣東省科學重點公關項目基金:I、II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后輔助性樹突狀細胞介導的生物治療 3. 廣東省科學重點公關項目基金: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后預防性腦放射 4. 國家科技廳項目分題:早期肺癌篩查方法研究 獲獎情況: 1. "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手術生存率的系列研究"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001-醫-2-005-R03) 2."非小細胞肺癌縱隔淋巴結跳躍性轉移的研究"獲第七界中國肺癌年會優秀論文獎。 3."新輔助化療對ⅢA 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安全性的影晌"獲中國抗癌學會2000年抗癌大會優秀論文獎。 論文情況: 1.絕經前乳腺癌手術時間與預后的關系。癌癥,1998,17(1): 50-51。 2.可手術乳腺癌病人月經生育史與預后關系。腫瘤,1999,19(2): 75-77。 3.高齡食管癌、賁門癌患者食管切除術結果分析。癌癥,1999,18(5): 575-577。 4.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全肺切除術后生存和預后分析。中國肺癌雜志,2000,3(3):195-197 5.新輔助化療對ⅢA 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安全性的影晌。腫瘤,2000,20(5)346-348 6.Skip metastasis to the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ung Cancer,2000, 29 (SI) :137 7.N1期非小細胞肺癌預后分析。腫瘤,2001,21(2):117-119。 8.非小細胞肺癌縱隔淋巴結跳躍性轉移的研究。中華腫瘤雜志,2001,23(3):259-261。 9.系統性縱隔淋巴結清掃術在肺癌外科治療中的重要性。中國肺癌雜志,2001,4(4):263-268 10.可切除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爭議。癌癥,2001,20(11):1319-1321 11.肺癌外科應用循癥醫學的程度。循癥醫學,2002,2(1):6-9 12.A randomized trail of systematic nodal dissection in resp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ung Cancer.2002,36((1):1-6 13. III期A-N2非小細胞肺癌的外科治療。中華腫瘤雜志,2002,24(6):605-608。 14.可切除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爭議。中國肺癌雜志,2003,6(6):447-450。 15.Iressa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中國肺癌雜志,2004,7(4):320-331。 16.可切除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共識與爭議。腫瘤學雜志,2004,10(1):1-5。 17.不可切除III期N2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國腫瘤年鑒,2004,84-89。 18.Induction chemotherapy with NVB and carboplatin for unresectable stage III-N2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Results of phase II trail. Lung Cancer,2005, 49 (Supp2) :286. 19. Targeted iressa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from NSCLC. Lung Cancer,2005, 49 (Supp2) :286. 20. 不可切除IIIA-N2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前化療. 中華腫瘤雜志, 2005,27(12) 21. 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新模式. 中國肺癌雜志, 2005,8(5) 22. 完全切除IIIA-N2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后化療的前瞻性對照研究. 中國肺癌雜志,2006,9(5) 23.局部晚期NSCLC術后腦轉移高危因素分析. 中國肺癌...詳情
  • 王欣[主任醫師]

    醫生擅長

    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和分期技術、外科治療和多學科治療策略;縱隔鏡技術,N2非小細胞肺癌的多學科治療,肺癌合并慢阻肺的外科治療,肺上溝癌的外科治療,氣管/支氣管腫瘤的外科治療等。食管癌和賁門癌的診斷和分期,外科治療和多學科治療策略;食管癌En block切除和三野淋巴結清掃等。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外科治療和多學科治療策略...詳情

    從業經歷
    王欣,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1986年畢業于原中山醫科大學醫學系。1998年5月至2000年8月訪美,先后在紐約Strang癌癥預防中心、Strang-Cornell 乳腺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癌癥中心和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 Barnes-Jewish 醫院進行臨床專科進修。2007年12月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獲碩士學位(MPH)主要研究方向/專長:  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和分期技術、外科治療和多學科治療策略;縱隔鏡技術,N2非小細胞肺癌的多學科治療,肺癌合并慢阻肺的外科治療,肺上溝癌的外科治療,氣管/支氣管腫瘤的外科治療等。食管癌和賁門癌的診斷和分期,外科治療和多學科治療策略;食管癌En block切除和三野淋巴結清掃等。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外科治療和多學科治療策略。承擔科研課題:1、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編號:PET/CT與縱隔鏡評估非小細胞肺癌術前縱隔淋巴結狀態的前瞻性對照研究/2009B030801159 2010-2012年2、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編號:N2非小細胞肺癌新輔助治療策略的臨床研究/2004B30301008 3、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編號:肺減容術+肺葉切除術的應用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2002C304024、廣東省醫學科研基金/編號:I-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現代治療的新策略和多學科協作模式的建立/ A2002229 發表文章及著作:第一作者論著:1、雙側原發性乳腺癌-附55例臨床分析 癌癥 1992 11(5):391-3932、改良開胸手術切口的臨床應用價值 中國肺癌雜志 2001 4(6):426-4283、縱隔鏡的診斷價值及在肺癌分期中的應用 中華腫瘤雜志 2002 24(1):74-764、影響非小細胞肺癌全肺切除術預后的因素 中華外科雜志 2002 40(8):567-5705、 縱隔鏡與CT評估非小細胞肺癌術前縱隔淋巴結狀態的前瞻性研究 中華腫瘤雜志 2009 31(1):42-446、非小細胞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危險因素分析及術前縱隔鏡檢查的應用策略 中華腫瘤雜志 2009 31(6):456-459 通訊作者論著:1、胸膜外鎮痛術在開胸手術后的應用 癌癥 2003 22(2):2242、應用頸縱隔鏡檢查臨床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結轉移的價值 癌癥 2005 24(3):349-3523、應用縱隔鏡檢查周圍型T1N0M0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結轉移的價值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外科版 2007 30(1):27-294、可手術非小細胞肺癌對側縱隔和斜角肌前淋巴結轉移的臨床研究 中華腫瘤雜志 2007 29(8):629-6315、術前縱隔鏡檢查對非小細胞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的預測價值分析 中國綜合臨床 2007 23(11):1010-10126、原發性乳腺肉瘤40例臨床分析 實用癌癥雜志 2009 24(1): 75-787、縱隔鏡檢查非小細胞肺癌斜角肌前與病灶對側縱隔淋巴結轉移的評價 中華腫瘤雜 2009 31(9):1-38、Predictive significance of bone sialoprotein and osteopontin for bone metastases in resected Chines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A large cohort retrospective study Lung Cancer in press主編專著:縱隔鏡技術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年6月出版 ISBN 978-7-5323-9661-0參與編寫專著1、現代肺癌病理與臨床 科學出版社 2003年6月出版 ISBN 7-03-010974-02、名院名醫胸外科特色治療技術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4年5月出版 ISBN 7-5023-4563-93、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學專題講座 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6年5月出版 ISBN 7-81106-266-6...詳情
  • 戎鐵華[主任醫師]

    醫生擅長

    對胸部腫瘤如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縱隔腫瘤及胸壁巨大腫瘤等的診斷、外科手術...詳情

    從業經歷
    戎鐵華,男,主任醫師,教授,中山醫學院腫瘤學教研室主任,主任導師,博士生導師,1946年6月出生于廣東省惠來縣。   社會兼職: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副主任委員(2007.1-2011.1)   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   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后任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理事會理事   廣東省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廣東省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顧問   廣東省抗癌協會理事會理事   《癌癥》雜志副主編 2020年年被授予“國之名醫”稱號   工作經歷:   1970年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在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從事胸部腫瘤外科臨床研究與實踐30余年,對胸部腫瘤如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縱隔腫瘤及胸壁巨大腫瘤等的診斷、外科手術及綜合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對食管癌的臨床研究有更深的造詣。1991-1992年在德國柏林HecKen Shown肺科醫院做訪問學者。   分題主持國家惡性腫瘤九五攻關課題“廣州越秀區惡性腫瘤病區防治研究”;主持衛生部課題“非小細胞肺癌縱隔淋巴清掃方法改進研究”;主持廣東省科委課題“P53、PCNA、核仁旁小體等食管癌預后指標的研究”;還參與研究與食管癌、肺癌有關的多項省部級課題。      研究方向:   1. 食管癌手術治療方法的改進;   2. 食管癌淋巴結轉移規律的臨床研究;   3. 食管癌淋巴結轉移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4. 食管癌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優化設計;均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獲獎及榮譽:   1995年獲國務院科技人員“政府特殊津貼”;   1996年獲廣東省白求恩醫務工作者稱號;   1998年科研成果“食管癌治療新技術系列研究”獲廣東省重大科技進步三等獎及廣東省醫學衛生科學進步獎二等獎。   近五年所承擔科研項目:   (1)2006年 863重大專項 食管癌分子分型及個體化診療 分題:食管癌標本庫建立及個體化治療中分子標志物的篩查 (75萬) 2006.12-2011.12   (2)2006年 863重大專項 肺癌分子分型及個體化診療 分題:多中心肺癌診療和隨訪研究 (35萬) 2006.12-2011.12   主要著作:   參與編寫《自然科學年鑒》、《食管外科學》、《腫瘤外科學》等學術專著的編寫。   獲獎成果:   2007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擴張術與支架置入術治療食管良惡性狹窄的系列研究...詳情
  • 傅劍華[主任醫師]

    醫生擅長

    食管癌、肺癌及胸部腫瘤復雜的外科手術治療及胸腔鏡微創治療,對食管癌/肺癌的綜合治療、胸部腫瘤非血管介入手術、早期食管癌內鏡微創手術等有深人的研究...詳情

    從業經歷
    傅劍華,男,主任醫師,教授,副院長,腫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博士,EMBA ,博士生導師。1965年1月出生,福建省上杭縣人。1987年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醫學系,臨床腫瘤學博士、高級工商管理學碩士。2004年始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長。2006年10月始擔任胸科主任。擅長于食管癌、肺癌及胸部腫瘤復雜的外科手術治療及胸腔鏡微創治療,對食管癌/肺癌的綜合治療、胸部腫瘤非血管介入手術、早期食管癌內鏡微創手術等有深人的研究。 中華醫學會心胸血管外科分會食管疾病組/肺癌成員 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執行常委兼副秘書長 中國老年學會腫瘤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微創外科專家委員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胸外科內鏡與微創專業委員會常委 廣東省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胸心外科分會常委 廣東省醫學繼續教育委員會委員、評審專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專家 廣東省干部保健專家 廣州市干部保健專家 《癌癥》責任編委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編委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編委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編委 《中國肺癌雜志》編委 《臨床腫瘤學雜志》編委 《中華外科雜志》中南特約聯絡編委 《中國腫瘤年鑒》常務編委 《中華醫學雜志》特約審稿專家 《Disease of Esophagus》 Reviewer 曾主持或參與研究與食管癌、肺癌有關的國家“973”、“11.5”、“863”計劃攻關課題和多項省、部級課題。1990年在國內首先報道“經口食管腔內置管術治療晚期食管癌”,1996年在廣東省內領先開展了“氣管支氣管支架的臨床應用研究”,同期在國內首次提出“選擇性程式治療食管重建術后食管胃吻合口良性狹窄”。主持的課題主要有: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非小細胞肺癌規范化多學科綜合治療的多中心協作研究》;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應用蛋白質組學篩選食管癌放化療敏感性相關的蛋白質》;中大5010課題《術前放化療并手術與單純手術治療局部晚期食管鱗癌的隨機對照研究》;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記憶合金人工食管開發及產業化》;廣東省科委《治療食管良性狹窄支架的研制及臨床應用》、《沉默IAPs基因,增加腫瘤化療敏感性作用及其機理》等多項課題。1992年,經口食管置管術治療晚期食管癌技術獲得中山醫科大學醫療成果三等獎(第1完成人)。2006年,擴張術與支架置入術治療食管良惡性狹窄系列研究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二等獎(第1完成人)。1998年,食管癌治療新技術系列研究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三等獎(第2完成人)。2001年,三種類型腔內管姑息治療晚期食管癌的對照研究獲第九屆廣東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已授權發明專利有:改進的醫用腔內支架(申請號:200310117519.X)、治療良性狹窄的醫用內支架(申請號:200310117520.2) 迄今已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雜志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參編專業著作4本,多次在國際會議上作特邀報告,多篇論文在國際會議上交流。研究成果曾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二等獎和三等獎;已被授權發明專利2項,其研制的“治療食管良性狹窄記憶金屬支架”已產業化,治療難治性食管良性狹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協助中心主任管理教學、獎酬金分配、全成本核算與績效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分管科教處屬下的教學與研究生科、發展辦公室。...詳情
  • 張蘭軍[主任醫師]

    醫生擅長

    胸部腫瘤診斷、外科手術和綜合治療,尤其擅長食管癌及肺癌的診斷治療...詳情

    從業經歷
    張蘭軍,男,主任醫師,教授,科主任,兼二區區長,碩士生導師。 學術兼職: 中國抗癌協會廣東腫瘤營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會員、中國醫師學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委員、廣東省人體生物組織工程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廣東腸外腸內營養學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廣東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廣東創傷學會委員、國家863項目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廣東省、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評審專家、《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雜志 Reviewer、實用醫學雜志編委 學習工作經歷: 1984年:畢業于第四軍醫大學,獲醫學學士學位。 畢業后在第四軍醫大學附屬一院胸心外科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 1986年:赴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兒童醫院學習心臟外科。 1991年:畢業于第四軍醫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 畢業后在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胸心外科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 2004年:畢業于中山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畢業后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外科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 2006年: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科副主任。 2012年:任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科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1.胸部腫瘤的外科手術治療 2.腫瘤標本庫及腫瘤信息平臺建設 3.腫瘤個體化治療的分子標志物篩選及臨床應用 4.生物組織工程技術在胸外科的應用 5.人工食管的構建及應用 6.人工胸壁的構建及應用于胸壁缺損的修復重建 獲獎情況: 1. 2002年度 中華醫學會廣州分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2. 2004年6月9日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名稱:人工食管, 專利號:ZL03222838.4 3. 中山大學優秀研究生 2003年度 4.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優秀共產黨員2010年度 5. 中山大學優秀共產黨員 2011年度 著作: 1. 張蘭軍.《肺癌》(第三版),主譯,世界圖書出版社,2011年2月 2. 張蘭軍.臨床腫瘤學(第三版),參編,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 3. 張蘭軍.胸外科學(研究生教材)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參編,2010年1月。 4. 張蘭軍.器官移植內科學,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參編,2010年1月。 5.《食管癌》---人工食管的研究進展 2008年第一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6. 張蘭軍.臨床腫瘤學(第二版),參編,科學出版社,2005年9月 曾于2019年,被授予“國之名醫”榮譽稱號...詳情
  • 黃圓圓[主任醫師]

    醫生擅長

    腫瘤的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詳情

    從業經歷
    職稱:副主任醫師 出診時間:每周二下午 專科門診 學習工作簡歷: 2007-2010: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碩士研究生 2010-2013: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綜合中醫科? 醫師 2014-2019: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綜合中醫科? 主治醫師 2019-至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綜合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2015-2017:廣東省首批名中醫師承項目繼承人 2019-至今:? 張蓓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負責人 學會任職: 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青年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 廣東省抗癌協會傳統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 廣東省健康管理協會腫瘤防治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廣東省醫藥企業管理協會醫藥成果轉化應用分會理事 專業特長:師從廣東省名中醫張蓓教授,從事腫瘤的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及科研工作10余年,具有較豐富的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經驗。主持科研課題3項,參與省部級課題10余項,發表相關專業領域論文10余篇。 主持課題: 自擬“益血方”對化療所致貧血小鼠造血功能的影響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預測貝伐珠單抗療效的機制探討 基于網絡藥理學探討“滋元靈”拮抗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的作用機制...詳情
  • 戎煜明[]

    醫生擅長

    腫瘤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詳情

    從業經歷
    個人簡介  1999年就讀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14年取得中山大學腫瘤內科學碩士學位,2016年被遴選為首批廣東省名中醫師承項目繼承人,2018年被遴選為國家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跟師廣東省名中醫張蓓教授,2004年7月至今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中醫綜合科工作。主持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項目兩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項,以第一作者及參與發表sci論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論文二十余篇。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血液病青年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腫瘤防治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委會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傳統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中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病理生理學會危重病分會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專業特長  主攻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尤對于鼻咽癌、乳腺癌、肺癌、食管癌、大腸癌等運用獨特的療法取得良好的療效。對術后、放療后、化療后、靶向治療后、免疫治療后的病人,運用中醫辨證施治,減輕并發癥,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詳情
  • 丘惠娟[主任醫師]

    醫生擅長

    用中藥配合手術、放療、化療治療各種腫瘤,以減輕毒副反應、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詳情

    從業經歷
    一、基本情況職稱:副主任醫師專家門診時間:?周四下午專業特長:從事腫瘤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工作已近20年。擅長用中藥配合手術、放療、化療治療各種腫瘤(尤其是消化道腫瘤、乳腺癌、肺癌等),以減輕毒副反應、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為目的。近年來對靶向藥物治療引起的毒副反應(如胃腸道反應、皮疹等)進行了相關研究,在中醫治療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二、學習及工作經歷:?  1986年-1991年:??廣州中醫藥大學醫療系就讀  1991年-1996年:??廣東省清遠市中醫院內科工作  1996-至今:??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從事腫瘤的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工作  1999年:?北京進修中西醫結合腫瘤臨床  2004年:?參加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負責人提高班”學習...詳情
x

為了讓您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信息,請您點擊免費注冊 進行注冊

x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最新|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无码精品浪潮|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第一页日韩专区|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三上悠亚亚洲一区高清|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最新|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尤物|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无码毛片|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精品高清久久|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亚洲AV色欲色欲WWW|